发布日期:2024-09-02 08:53 点击次数:119
高效学习的内核就是一段从“知道”到“做到”的旅程。而知道与做到之间,夹杂着结构化的知识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我们想学习的任何技能,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学习资料。但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沉浸在收藏即学到的满足感,以及整理信息的成就感中,却没有真正学以致用。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一个这样的片段,男主角兰彻出身贫困家庭,冒名顶替富家子弟上大学。在课堂上,一位教授提问“机器”的定义,兰彻站起来回答说,“机器就是减少人劳动的东西。”教授继续追问兰彻能否再说清楚点。兰彻又解释道:“任何使工作简化,节约时间的工具都是机器。”接着他又举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比如使我们凉快的电风扇是机器,打电话聊天的手机是机器,计算机也是机器。
教授对兰彻的回答并不满意,再次追问,兰彻说他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这时另一位同学举起手来,回答说“机器就是各种部分的结合体按照设定的指令工作,通过信号传送,使用螺丝等工具或者利用杠杆原理对枢轴的支点或滑轮进行调试……”他流利地把课本上关于机器的定义背诵了出来。教授也终于听到了想要的答案,满意地点了点头。
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前者是联系实际,直抵事物本质,把知识学以致用,而后者则照本宣科背诵书中概念。
网上有很多读书博主,宣称一年读三百本书,然而,实际上,如果仔细跟他们讨论某本书的精粹内容,他们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又或者只能人云亦云,把书中的观点背诵出来。与其说他们在读书,倒不如说他们只是一个人形“漏斗”,知识进去了,又漏出来了。
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经常在公开演讲中分享他喜欢的书,并且把那些有用的知识都整合到他的多元思维模型筐里,他开玩笑说他和巴菲特就像一个人形图书馆,也正因为查理·芒格的博学、有趣,他深受很多人的欢迎,世界上也有很多人以查理·芒格为偶像,学习他的思维方式。
图片
如何才能高效学习,学以致用?
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
从表层看,知识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将知识碎片融入到我们的知识树中;从深层看,知识管理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管理知识,本质上就是管理我们的头脑,让思维变得有序,让学习变得高效,打通从“知道”到“做到”的通道。
其中,搭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关键在于结构化、流程化、深度思考和复盘迭代,因为简单的收藏,并不代表已经掌握了知识,快速地阅读一遍,真正内化的知识也极为有限。
01.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在维基百科中,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定义,最初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保罗·多尔西(Paul Dorsey)提出。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PKM),指的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分类、存储、检索、分享知识的相关活动,目的在于个人获得成长,提高学习能力。
通俗理解,我们也可以将其等同于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也可以理解为个人“知识树”。
我们就是那颗树,树根则代表着我们的学习能力。事实上,相比学习具体的知识,提升高效学习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树根的繁茂决定着汲取的水分和营养的多少与速度。当你掌握一套高效学习的底层逻辑或方法,那么,不管是陌生领域知识的学习,亦或熟悉领域的知识拓展,你都可以快速入门提升。
这颗“知识树”上的每一根粗壮的树枝,代表着我们学习的某个领域的知识,枝条上的树叶则是这个领域里的所有重要知识。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知识树枝繁叶茂呢?
首先要明确知道,到底什么样的信息资讯才能算是知识。
其次,要区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最后,知识管理本质上是一段从“知道”到“做到”的旅程,从外界获取到的知识并不真正属于你的,只有内化学习、实践应用,这个知识点才真正帮助你变得优秀,而不是使你成为一个“高认知穷人”。
图片
02.DIKW模型:从数据到智慧,一共分几步Gartner集团和Bryant Duhon对企业知识管理的解释为:“知识管理是一门学科,它提倡一种集成的方法来识别、捕获、评估、检索和共享企业的所有信息资产。这些资产可能包括数据库、文档、政策、流程以及以前未获得的各个工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数据、文档,亦或流程和经验,所有有价值的内容信息都可以成为知识管理的一部分。
个人知识管理同样如此,只要能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帮助我们有效解决问题的知识,都是属于我们的知识资产。
这些知识资产,包括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数据,指的是未被加工的事实或观察到的结果,它可以是数字、符号、标志、声音或文字。数据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离散零碎的。它仅仅是客观事物的原始素材,如果我们不对数据进行加工,那么数据是没有意义的,对我们的决策帮助非常有限。
信息,则是经过某种方式组织和处理的结构化的数据或者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结果。相比数据,信息是有价值的,它可以回答What(是什么)、Who(是谁)、Where(哪里)、When(何时)、How much(多少)的问题。
知识,指的是信息的集合。在知识管理中,这里的知识,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浸润着经验、规则和我们个人价值观的信息,是由我们个人通过对信息进行鉴别、判断而产生的。一个人拥有信息,并不意味已经拥有了知识,比如我们在网上看到的金句,把它收录到我们的笔记本上,如果没有内化理解和实践应用,那么它只能算是信息。
知识是行动的,它是对数据和信息的应用,它回答的是How(如何做)的问题,比如新买的相机如何使用、汽车是如何制造的、如何应对小感冒、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中的矛盾……这些都属于知识。
智慧,则可以理解为一种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也是我们的底层能力。譬如我们的经验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它告诉我们如何做出理性的决策以及知道应该做什么。比如,那些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屡战屡胜的金融巨鳄,无不具备超越常人的智慧,他们能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尽可能理性的决策。多次成功创业者也是如此,如何没有敏锐的目光和智慧,即便风口再强,也吹不起来。
所以,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区分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知识和智慧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而不是成为一个信息收集者。正如查理·芒格在公开演讲中讲过一个“普朗克的司机”的故事那样:
普朗克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奖后,他经常受邀到各大高校和学术会议介绍他的理论。演讲次数多了,给他开车的司机也听得滚瓜烂熟。一天,司机对普朗克说:“教授。你每次讲的内容都一样,我都听熟了,要不这样,下次到慕尼黑,你歇一歇,让我来替你讲。”普朗克欣然同意了。到了慕尼黑,司机登台,对着台下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地大讲一通。突然,有一位教授提了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司机笑了笑说“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司机回答一下……”
讲完这个故事后,查理·芒格总结道: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另一种是表演。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掌握什么知识,而是像普朗克的司机一样,只是学会了表演。
普朗克所讲的知识在普朗克的司机里,只是单纯的信息,甚至只是数据,除了用来表演,并没有实质的意义。只有理解内化和实践运用,才真正属于他的知识。
图片
03.知识管理2.0: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刻意训练:如何成为知识管理高手 》的作者梅俊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有三个维度,一维是“显性知识”;二维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三维则引入时间维度,即“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时间”。
什么是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哪些可以口头传授的或通过书籍、视频等方式分享,容易被人们学习的知识。比如,查理·芒格常说的多元思维模型、又比如麦肯锡思考工具,这些知识你都可以通过书籍或视频学习到。看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所讲的书本知识,听得到创始人罗振宇的课程,你都可以从中学有所得,但你所学到的只是显性知识。比如得到写了一份《得到品控手册》,教你如何做内容、做知识付费产品,通过这些知识,你可以优化自己的工作,但你基本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樊登、第二个罗振宇。
因为,可用语言清晰表达的只是显性知识。而相比显性知识,我们更应该学习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指的是哪些经验、逻辑思考方式。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说:我们行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属于不易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例如拉面师傅如何才能拉出很细的面条,这些技巧蕴藏在他的动作中。又比如,尽管你看了很多教你如何制作茶叶的书,但你不可能一上手就炒出好茶。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其实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内化。
除了实践练习和复盘总结外,如何才能将别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供我们学习?
《好好思考》和《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老师的“五星笔记法”是一种超实用的学习方法。所谓的“五星笔记法”,就是每次在做笔记的时候,先画一个五角星出来,五角星的五个角各代表着一个问题,做笔记的过程需要回答这五个问题。
五星笔记法中的五个问题分别是:
①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②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因为,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推理逻辑往往比具体结论更重要。
③这次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以及“在讨论中,我还联想到了哪些相关的案例和经验?”,即举一反三,把过往学习到的知识联结起来。
④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思维模型?【这个策略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策略为什么有效?这个策略的来源和依据是什么?我们要尽可能把获得的新启发点与自己过去学习过的其他原理联系起来,用新原理解释旧道理,这样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启发。】
思维模型并不是一个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任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称之为思维模型,我们可以学习他人所总结的思维模型,也可以自己根据实际问题总结提炼出思维模型。
比如查理·芒格在1994年4月在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演讲中所提到的“格栅模型”,只是用来形容概括大脑了多学科多元思维模型的一个形象的词语。他建议学生,要扩大自己在市场、金融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眼界,不要把各学科的知识当作相互孤立的学科,而是当作一个结合了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的知识体系。就像在拿锤子的人看来,世界都是钉子,你不应该只是拿锤子,而是要有自己的知识工具箱,这个工具箱里装有各种思维“工具”。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他这个观点,查理·芒格用了一个形象的词语来描述他的这种学科交叉融会贯通的思想——“格栅模型”。他解释道“在你的头脑中有很多模型,你应该把你的经验,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获得的,分类安置在这个格栅模型中。”
⑤这次讨论中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即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如何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图片
不同领域的知识如同格栅一样交错联系
借助“五星笔记法”,我们可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比如听一场演讲、参加一场会议,如果只是简单记录演讲者所讲的知识要点、甚至详细的内容,你所学习到的知识极为有限,我们只是对别人说出来的东西进行二次深加工,把别人的知识放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事实上,真正高效的学习,最重要的永远不是具体的方法和结论,而是思考问题的过程,掌握别人的思维模型或者自己提炼出一套思维模型。
图片
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是,如果只是记录,除了方便查阅之外,对个人成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要想快速进步,学习到那些重要的隐性知识,一定要梳理并思考,人们说话中包含的经验、智慧,甚至表达的逻辑等。做笔记,并不只是为了学习他人所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整理、提炼、深入思考别人的思考方式和决策方式。
换言之,做笔记的目的不应该只是记录和方便记忆,而是寻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模型或策略,完善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
举个例子,比如最近子公司来了一位从集团过来的领导,他是第一次接触生物医药领域,但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就已经熟悉了子公司的业务。我发现他开会讲话以及思考,总是会围绕政策法规、为什么和如何做去思考。譬如提的问题包括为什么出台这样的政策、为什么有的公司可以做、为什么有的不能做、他们是如何做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做……
我发现,哪些成功的企业家、投资人,真的很会钻研政策法规、行业规则,同时他们有一套普适性的思考方式,可以让他们在不同行业、不用领域的知识里快速找到关键问题。
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刻意训练:如何成为知识管理高手 》的作者梅俊所提的“知识螺旋法”也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在知识管理的三维模型基础上,梅俊认为,“一个隐性知识概念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显性知识,然后经过实践变为新的隐性知识。这个小循环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而“知识螺旋”则是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交互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的学习内化过程就是一个知识螺旋过程。
其中,知识螺旋分为四个步骤:共同化、外显化、融合化和内隐化。
步骤1:共同化
所谓的共同化,就是把一个人的隐性知识,变成自己的隐性知识。那么,如何做呢?
对我们个人来说,其中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就是拜师学艺。在学习的过程中,隐性知识无法通过言语清晰地描述出来,而拜师学艺则可以近距离学习到老师的隐性知识。
首先通过对话交流,直观地感受到老师的思考方式,甚至情感变化。
其次,可以通过准确地模仿老师的行为方式,体会到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内在逻辑和价值,也即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后,在相似甚至同样的环境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即“共境”,通过情景模拟,找到我们与老师之间的差距,从而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
步骤2:外显化
外显化的目的是把我们通过共同化过程领悟到的知识,用显性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本质上也是费曼学习法,即把自己当成一名老师,然后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打比方等方式通俗易懂地教授给他人。你可以讲给朋友听、也可以在网上分享。
图片
步骤3:融合化
融合化的目的是将我们学习到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从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变成知识网。一个领域的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串联起所有的知识,我们才能在大脑里形成一颗结构化的知识树。
步骤4:内隐化
内隐化,实际上就是把我们的显性知识,通过一次次的深入实践,再次变成我们的隐性知识。这也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正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实践,可以不断加深认识,同一件事情,如果刻意练习,每一次实践都会有新的体验和发现。
知识管理,并不是一个名词,而应该是动词,知识的学习以及知识体系的搭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人生总是问题叠着问题的,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精进。这也是《刻意训练:如何成为知识管理高手 》这本书里将时间维度引入知识管理的主要原因。
而通过“知识螺旋法”四个步骤反复循环,我们可以对问题的认知更加深刻,同时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
图片
(图片来源:《刻意训练:如何成为知识管理高手 》)
04.聚焦四类知识,搭建知识体系个人知识体系,就是你头脑中各种知识构成的系统化的有机整体。那么,这些知识,都有什么?
我们可以参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分类的标准。OECD将知识分为四大类,分别是:
(1)Know-What:即知道是什么的知识,主要指事实性的知识,比如进入某个陌生领域或行业的基础知识。
(2)Know-Why:即知道为什么的知识,这是关于规则、规律的知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底层规律。
(3)Know-How:即知道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做事的方法和能力,比如你知道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如何做好一道菜、如何有效锻炼身体、如何完成某项工作任务……
(4)Know-Who:知道是谁的知识,比如遇到问题时知道应向谁请教。
了解了这四类知识,就可以着手构建你的知识体系了,从知识体系构建流程来看,知识管理也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1)知识资源层: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资源。
(2)知识生产层:指的是根据我们对知识的需求,搜集、整理、加工信息。核心是个人,即围绕我们自身需求来构建知识体系。简单来说,就是致用导向型学习或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
(3)知识应用层:重点是内化理解,深度链接各种知识。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最初的形成基本的知识节点,到围绕知识节点,形成知识网络,再到知识网络熟练运用,发掘第一性原理和提炼思维模型,涌现新的智慧。当我们打通了各个环节,意味着拥有了强大的学习能力,而这种学习能力的本质其实也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
05.知识管理全流程,把知识变资产保罗·多尔西(Paul Dorsey)教授在提出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概念的同时,也给了知识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七项技能,它们分别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呈现信息、信息安全和信息协作”。
这七项技能涵盖了知识管理的全流程,知识管理本质上,就是一个人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通过对知识进行输入、内化、输出、应用、复盘迭代,从而满足个人知识需求,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导读:睡眠可不仅是闭着眼睛,如果无法达到有效的持续时间和深度,所谓的睡眠其实和没有睡一样------童医生 没有人不希望一觉睡到天亮,但是由于如今人类的社交习惯和某些特殊的人物角色,比如新生儿父母等,我们中有太多的人在经历碎片化的睡眠。 可是,这种睡眠真的有效吗? 碎片化睡眠,指的是睡眠过程不连续、不完整,被分割成多个较短且不规律的片段。 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晚应经历几个连续的睡眠周期,包括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以获得充分的休息和恢复。然而,碎片化睡眠者的睡眠常常被频繁打断,可能...
导读:睡眠可不仅是闭着眼睛,如果无法达到有效的持续时间和深度,所谓的睡眠其实和没有睡一样------童医生 没有人不希望一觉睡到天亮,但是由于如今人类的社交习惯和某些特殊的人物角色,比如新生儿父母等,...
大家好,我是胡医生,有一味药,它被称为中医里的“吸痰器”,《药品化义》中记载,无论是郁结不化的浊痰,还是长久凝结的老痰,或是因饮食而生的黏痰,顽固难去的韧痰,因他们滞留在体内,导致气机无法顺畅升降,皆...
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拿破仑最得意的作品,也是近代法军的骄傲,在战役最后阶段法国近卫军和沙俄最强大的王牌部队展开了决斗一样的较量,这在近现代战争中非常罕见。 在拿破仑战争中俄军的战术素质并不低,比普鲁士军队...
战场之上,枪炮是没有眼睛的,我们英勇的战士们,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们也会害怕炮火,他们也会害怕死亡,但是他们是祖国的防线,他们退无可退。在战场上牺牲的人,有经验丰富的老战士,也有岁数并...